在线入会 | 登录会员

欢迎光临广东省数字贸易与服务公共服务平台!今天是: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2011年《信息化蓝皮书》发布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10728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1日

      继去年发布《2010年信息化蓝皮书》之后,2011年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于2011年7月28日正式发布。这本关于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年度性研究报告,每年讨论与信息化相关的各领域的热门主题,具有切实的前沿性和前瞻性,是对于中国信息化发展状况、政策、战略、重大研究与工程项目的客观、公正、深入的分析、评估和预测。

      中国信息化仍处于全球中间偏低水平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仍是未来5—10年的目标

      蓝皮书指出,过去10年,中国信息化不仅有了巨大发展,而且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资料显示,2006—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年均增长速度为13.30%,居世界第5位,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中国在信息化的可接入性和可使用性方面,是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

      而对2002—2009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信息化水平指数进行的测度表明,这一期间,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全国信息化水平指数从0.6487增长到1.5458,高于同一时期GDP年均增长率(10.99%)。

      蓝皮书指出,与世界各国比较,中国的信息化仍处于全球中间偏低的水平。2008年,瑞典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达到1.048,继续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IDICN为0.645,居世界第42位。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IDIITU指数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可以发现,2008年中国的IDIITU指数水平在157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第79位,相比2007年下降了两位。

      与此同时,我国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指数则在2002—2009年间大幅上升,由0.21增长到0.57,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5.05%。蓝皮书认为,这说明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经济发达地区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很快,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信息化水平速度相对缓慢。

      为此,蓝皮书指出,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十分巨大。在过去10年中国信息化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仍然是未来的5—10年内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适时而切合实际的目标。

      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中西部有望成为新增长极

      蓝皮书指出, 2010年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回升调整成效明显,总体呈现前高后稳态势。随着全球市场稳定复苏和国内政策环境进一步利好,2011年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中西部地区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

      2010年,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高出工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态势前高后稳,基本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10年我国手机、彩电、计算机、数码相机的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产品结构高端化趋势显著,全球电子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凸显。全年全行业共生产手机10亿部,同比增长35%;彩色电视机1.2亿台,同比增长12.9%;微型计算机2.5亿台,同比增长256%,集成电路653亿块,同比增长30.7%;数码相机9000万台,同比增长12.1%。

      对外贸易增速明显。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全年达10128亿美元,同比增长31.2%。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与金融危机时期相比,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减亏情况明显好转。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645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利润2825亿元,同比增长57.7%。

      通信业回升调整趋势明显,3G进入快速发展期,移动及增值业务占比明显上升。全年实现业务总量30955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88亿元,同比增长6.4%。

      蓝皮书指出,目前全球IT市场总体看好,未来几年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全球市场复苏动力凸显。2011年,全球IT开支预计将达到3.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1%,未来四至五年仍将保持这一水平,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全球市场有望继续扩大。

      从国内看,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一是政策趋向总体有利于产业增长;二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市场潜力巨大,均具备带动千亿元级规模市场的发展能力,为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在2011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蓝皮书指出,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当地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增速相对减缓,东部地区相当一部分龙头企业已加快向中西部进军,全国渐成“由南向北、自东向西”的产业转移趋势,中西部地区即将形成新的增长极。

      蓝皮书强调,在当前全球性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具有外向度高、依赖加工贸易和低成本等特点,要注意防范成本比较优势丧失以及产品出口利润空间骤缩的风险。

      我国离满足宽带化的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蓝皮书指出,虽然中国已经建成了广泛采用SDH和DWDM等先进技术的、覆盖全国的高速传输网,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传输网络,但是就满足宽带化的需求而言,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对于宽带化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0年12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3.04亿,网民使用率为66.5%;网络视频用户规模2.84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约为62.1%。网络视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电影、电视、视频等数字多媒体的重要渠道。2010年,中国宽带网民达4.5亿,有线(固网)用户中的宽带普及率达到98.3%。

      另一方面,中国平均互联网网络连接速度仅为100.9Kbps,这样的连接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目前,发达国家多以下行带宽100Mbps为2020年宽带化追求的目标。为此,蓝皮书指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以下行20Mbps为宽带化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在中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也有可能以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为宽带化的发展目标。

      我国IPV4地址已分发殆尽

      由IPV4向IPV6的全面转换须尽快提上日程

      蓝皮书指出,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十二五”末期,中国的网民数可能增至6亿—7亿,包括物联网在内的各种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将大大增加对互联网地址的需求。2010年12月,中国IPv4地址数量达到2.78亿;2011年2月,IPv4地址最终分发完毕。因此,由IPv4向IPv6的全面转换已经现实而紧迫地提上日程。

      早在1998年6月,中国CERNET就正式参加了国际下一代互联网IPv6试验床6Bone。2003年,中国开始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IPv6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开始提供IPv6的商用服务,首次在奥运史上采用IPv6建立了主页。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方面已有相当的基础。

      蓝皮书援引谷歌的报告指出,目前,IPv6在全球的使用仍然处于“婴儿”时期。使用率最高的国家是俄罗斯(0.76%),其次为法国(0.65%)、乌克兰(0.64%)、挪威(0.49%)和美国(0.45%);中国为0.24%,日本为0.15%。从全球的发展来看,中国对于Ipv6的使用并没有走在世界的前列。

      而作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中国目前分配到的IPv6地址数(63块,每块为2的96次方)排名全球第18位,尚不及巴西(6.5万块)的千分之一,约为美国(1.5万块)的1/238、德国(9800多块)的1/155和日本(8300多块)的1/131。

      蓝皮书认为,不难看出,中国虽然已经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基于IPv6地址的下一代骨干网络,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和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发展,中国可能会输在基于IPv6地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起跑线上。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包括IPv6)的商用部署和未来网络的发展研究,是一个相当紧迫的任务。

      我国软件产业规模10年扩大22倍,主要依靠内需拉动

      软件业国内销售额与出口额之比为7:1

      蓝皮书指出,多年来,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一直保持迅速增长的势头。2010年,我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364亿元,同比增长31%,产业规模比2000年扩大22倍,年均增长率约为36%。在全球所占份额由不足5%上升到15%。软件业从业人数由不足30万人提高到超过200万人。

      蓝皮书认为,中国软件业的最大特点是依靠内需市场的拉动。与印度相比,中国软件业的国内销售额与出口额之比约为7∶1,这种情况与日本、韩国比较接近,而与印度完全不同。印度软件业的主体是软件服务离岸外包,它的内需市场所占比重很小。

      即使是软件

本文链接:http://gdsoa.cn/Article/20110801/439.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