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催生了“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两个概念和力量。金融服务外包,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非核心功能外包需求,是一直有存在;它们承担着成套设备解决方案、技术系统服务及流程管理咨询、助贷等工作;也是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下诞生的,本文所指的金融服务外包公司成为了在金融服务中重要的机构和行业。
由于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体制体系的根本原因,金融的普惠并没有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小微企业,是在跟着一起抢中大型企业客户;市场的贷款痛点难点在互联网金融大潮来临前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比如,做一笔几十万的房产抵押贷款,在银行那里至少都需要10到15个工作日,乃至更久,最后可能由于金额过小,被不了了之。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的资金大多是银行吸收公众储蓄的资金,以及小贷担保公司有限的资金。银行的资金出不来,小贷担保公司的资金有限,价格也贵,导致民间的资金流动活跃,在互联网金融带动下,开始了飞速发展。
助贷机构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获客渠道外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贷款难度较高,时间也比较长,贷款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很难直接到银行解决资金问题;反过来,银行欠缺亲近个人客户的能力和机制:需求和体验不足,所以获客上也遇到了瓶颈,助贷模式企业及贷款经纪人在这个情况下逐步发展起来,按照银行的要求开始挑选客户。随着发展,助贷企业开始按照银行的需求,分门别类收集、整理贷款人的申请贷款资料,减轻银行非核心工作的人力负担,直接向银行推送合适其产品、征信条件的客户,等候银行审批。这个时候的助贷企业大多还是咨询管理公司,并没有参与银行等机构机构的风控,仅仅是获客、收集资料、推送客户等流程外包公司。
第二阶段、流程服务外包并蓬勃发展。从贷款用户的体验及满足度来看,下款时间并没有缩短很多,但是贷款用户相对更容易和这类咨询管理公司打交道,服务流程比较高效、客户服务不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即使这家银行不成功,还可以被助贷公司推送到其他银行、小贷公司,总有一款产品会适合。满足了客户的贷款需求,也满足了银行的获客需求,助贷公司也获得了回报,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他们不仅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客户,还通过电台、地铁、小区等硬广获客,当然还有贴纸条、传单等等方式。助贷机构形成了集团化运营的局面,但是这个时候主要的资金来源仍然是银行、小贷,少量的资金是通过民间拆借,还还并没有很好满足贷款客户需求。
第三阶段、互联网金融大潮下,金融服务外包公司正式诞生。随着2013年后互联网金融在全国开启,P2P平台不断涌现,大量民间的资金开始涌到P2P平台投标出借、购买贷款资产。由于有了对优质贷款资产的需求下,国内的P2P也迫切需要从线上开始落地到线下获得借款资产,开启了金融服务外包公司发展的序幕。这个时候的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不仅可以得到P2P平台的资金供应,而且可以全面掌握从获客、风控、贷后管理的所有环节,与之前的助贷机构有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风控决策权。随着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公司吸收了来自传统银行、小贷的风控精英、高管,开启了升级发展之路,一方面可以向自家P2P平台供应资产,另一方面还尝试对外输出资产,供应给其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乃至银行机构。另外这个阶段,金融服务公司在互金大潮下可被工商许可注册,有的叫某某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有的叫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只是没有网贷的范围和字样。
之前第二个阶段的传统的助贷机构,一部分被P2P平台吸收整合;另外一部分也跟着学习转型,逐步成为金融资产供应机构,开始向P2P平台、银行提供资产,乃至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成为混合体;当然还有一部分是继续传统的助贷模式,向银行推送客户,缺少了核心竞争力,只能以量取胜也难以得到发展。
第四阶段、金融服务外包集团化,共建风控,进入“资产工厂”阶段。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不仅有了资金的多方面来源(互金平台、银行、小贷等),而且拥有了全流程的风控外包技术、经验和团队,可以不断优化,有的企业提出了"资产工厂"的概念,全国部署数十个城市。这个时候贷款人的体验不断提升,从几年前一个房产抵押贷款需要10几天一个月减少到2到3天,体验方面更加优越,借款人可以快速收到答复,服务能力和服务体验成为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银行贷款服务人员,早九晚五,金融服务外包公司晚上十点后还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下户尽调;银行下款要10个工作日,金融服务外包公司做车贷的短至2小时到1天,做房贷的短到48个小时,消费贷的更能立刻马上;银行贷款人员,常以冰冷的态度待客,这些公司真正把优质客户捧为上帝。两种截然不同的服务体验,本该到银行的优质贷款资产,也进一步被掠夺。
金融服务外包公司开始集团化、全国化运作,开始与互金平台、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共建风控标准、贷款人准入门槛和风控体系;资金也更加多元化,险资、信托资金都在进入,通过信托通道及金融服务公司的运作,源源不断流入到中小微及实体经济。应该说是互联网金融下的金融服务外包公司这个助力军,大大减少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人力、物力、网点建设的成本和提高了效率,也大幅减小了银行的“资产荒”窘境,并不断开创了新的金融服务产品,比如消费金融、培训分期、房东贷、公寓租赁等等。2015-2016年媒体上大肆炒作“资产荒”时,笔者在一个论坛上抛出过一个观点,“资产荒”是一个伪命题。实际上是金融机构没有能力获得有效的资产,不能通过创新和模式变革获取或合作资产的阶段性表现,毕竟许多地方都需要资金和贷款,中小微企业及居民的融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当金融服务外包公司(后面简称“资产工厂”)开创了较好的用户体验,并且将几个贷款周期(如房抵贷平均周期为2年)的经营数据、逾期坏账数据展现给城商行等银行金融机构时,城商行开始破冰,开始尝试与这类资产工厂合作,标准化、流水化、批量化的产生符合共同磨合的风控标准的金融资产。“资产工厂”与银行等先洽谈好风控标准,所谓共建风控,然后由资产工厂获客并做第一道风控,通过第一道风控的贷款人,再由银行做第二道验证性风控,并由银行放款,贷款速度和放款时间都得到很好的改善。两者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可以说“资产工厂”既弥补了城商行等由于机制体系原因的获客、亲民、创新等的不足,又吸收了银行的不断跟进政策的和不断完善的风控技术、经验,比较不错的在风险标准的前提下完善了自身,减小了风险。
银行等金融机构均是金融行业的精英人士,看到了“资产工厂”良好发展,也用数据验证了这个风控模式、业务模式,有些银行也开始学习和复制。一是创新新产品服务,比如轻资产模式的消费金融;二是控股这类金融服务外包公司,变成自己可控的又接地气、亲民的机构,向自己输送优质资产,三是合作多家,筛选多个细分金融服务行业赛道上的前三家,多元化的发展资产。
可以看得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金融服务外包公司(“资产工厂”)确实是既能阶段性满足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需求,又触动、刺激和助力了银行的转型升级。传统银行的一套风控模型和业务服务模式,既难以满足中小微及居民的贷款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资产,又在大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P2P的竞争下生存发展进入困境,碰到了“资产工厂”的推动、助力和竞争,明白了必须进行体制体系改革,以及金融服务的创新、落地和亲民。有一位金融服务公司老总如是说:“我们就是要助力与我们合作的银行,打败不与我们合作的银行。”
当然金融是强监管的行业,笔者预测:一方面金融服务外包机构,也会是牌照制,更标准化,因为他们的影响力不再是传统的助贷。类比催收须有牌照、许可证;另一方面,银行的投行通道模式也将在监管下有所收缩,直贷模式方式下与金融服务外包机构共建风控、共同磨合风控及业务模式会在不断改造下得到更好发展,创新性金融服务会不断产生。
总之,时代在变,银行势必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变革革新在普惠金融的市场及时代需求下刻不容缓,最终有效的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