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韬咨询最近一年与国际最具声望的咨询机构以及华尔街内最具实力的资本管理公司深度合作,在中国企业国际化领域做了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尤其在中企国际化的资本运作,股权兼收并购及进入国际市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是对我们切身了解客户、市场以及最新趋势的系列总结之一。希望与正在利用国际化来实现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高管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分享一些真切的经验及教训。书本的介绍,视频课程的讲解,几个朋友的“灼见”,甚至真实但是局部的经验,相比于我们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广泛的案例,无论是理解深度,还是操作的可借鉴性上,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孰轻孰重,差别分明。
本文通过多年来在中企国际化领域的研究分析,将一些常见误解详细列举如下:
【1】 中企国际化,目标不一定都是国际市场、国际客户。
中国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并成为行业内的领军者,国际化是绕不开的环节。老干妈辣椒酱这样一个听起来绝对本土化的产品和品牌,无论是在包装、原料、质量、法务、流程还是物流上,都实现了很好的国际化,构建起了国内外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现在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印度外包企业也是印度国内的软件、技术及商务服务的领导者。中国市场是不同的,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冲出本土市场,也难以看到自身的特殊性及优劣势。黄山之美,也是只有在黄山之外才能更好地领会到的。缺乏“国际化”的管理经验与运营团队,本身就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制约因素。
【2】 中企国际化,按照企业惯有的打法,派自己的人或者自己“知根知底”的朋友去国际市场建立基地,打前哨,了解市场,现在看来,既不是必须的第一步,也不再是必不可少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很多信息实现了公开和共享,但是有参考价值的专业信息都不会是免费的,更不用说那些对商业决策有至关重要作用的数据与成败经验了。国际化的成功不能再单单靠非专业朋友的推荐、协会新闻,更不能依靠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数据,而深度专业的数据挖掘及分析,经验丰富的国际水准的咨询机构提供的建议可以说是必不可少。但目前看来,不少中国企业还是在想抄成本、经验,甚至品质的近路。最后发现,这是很大的浪费。
【3】 从某种角度讲,国际化的精髓就是提前获取更大市场、更多用户群体,以及不同技术要求的商业、技术与营运经验,从而提前布局和投资,在拓展国内业务市场中占领先机。
经验与教训的重要性对中国企业而言,远远超过了硬件、软件及技术本身。但遗憾的是,不少中国企业更愿意在硬件、软件以及系统这些看似“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上,花大价钱,反而在看似高深、抽象,但是能够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和提高的专业咨询服务上,能省就省。
【4】 在大多数技术、服务行业,甚至高精尖的研发与品牌服务的领域,中国企业难以短期内补齐的短板还是在人才与见识上。
引进高级人才需要时间、资源、财力与环境,而大多数国际企业与国家的通行做法是,依赖高品质的专业智库与咨询公司。从这个角度而言,国内的咨询企业与智库的缺乏是中国产业发展及中企国际化的最大短板。国内政府层面也开始强调智库的重要性,借助专业智库力量是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而实现真正的国际化的关键所在。
【5】 国际化不一定意味着全球企业的经验就是先进的。
在业务市场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同样可贵。中国企业要国际化,不仅仅是要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更要从国际失败的案例中吸取教训,提前避开陷阱和防控好各类风险也是中企国际化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6】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核心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并能够打造具备具市场竞争力和不容易被复制的竞争优势,例如关键技术、管理流程、专业人才团队等等。
假如企业国际化不能更好地解决本国客户的问题,开拓更大本土市场,那这个国际化的可持续性也会严重受损。
【7】 部分投资人对国外业务和市场环境的预估过于乐观,海外投资并购的基本知识缺乏,有的甚至根本不了解海外投资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对于投资国的法律体系、目标行业规定、文化差异和冲突更是知之甚少。国家之间的政治体制差异性比较大,部分投资人对国外政治、政策风险、社会稳定性等因素引发的业务风险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由此导致的因不同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引发的风险也是多数企业容易忽视的问题。
【8】 对于通过投资并购形式拓展全球化市场考虑不够周全,认为对投资并购目标市场和目标企业的了解仅仅通过几次会议、实地考察,做些简单数据分析就可以完成。
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没有认真的考量和评估目标企业的行业地位、市场潜力、技术和研发能力,目标企业管理团队的能力和稳定性。在完成投资并购之后,大多中国企业缺乏国际惯例思维,仅仅是将国内市场的管理经验移植到海外市场,不注重双方整合后的文化契合度和协同效应的提升,导致后期企业本地化程度低,在全球市场难以打开局面,最终出现经营困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