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服务业看似井水不犯河水,但两者一旦完美结合,既能刺激经济增长,又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为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
资料图:工业类机器人自动演示作业场景。中新社记者韩苏原/摄
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的趋势,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中国,服务业规模也日益壮大。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培育和促进服务业新经济、新动能的发展壮大,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018年达到52.2%,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8年,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3%。其中,与制造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发展势头较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为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服务支持,有力促进了中国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加速转变。
与此同时,新一轮税改及时打通了二、三产业间税收抵扣链条,有力促进了制造业、服务业的分工细化和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成长。
深化增值税改革、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原来的50%提高到75%,委托境外研发费用也能加计扣除,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企业升级发展赋能,支持创新驱动战略。今年1到7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2.9个百分点。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重点税源企业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6%。
在减税降费政策的激励下,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制造业企业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日趋迫切。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认为,这相当于政府与企业共同负担创新和研发过程中的风险,降低研发投入成本。减税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从而增加技术创新的供给。
但生产性服务业仍是短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分析,跟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占比仍然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应该推动两者的融合发展。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智能制造需要人工智能来赋能。人工智能可以用在制造业的所有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还在发展之中,未来其影响将超出我们的想象。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9月10日报道,记者:赵建华,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