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给我国外贸和外资发展带来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更好地推进“稳外贸”和“稳外资”?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
邢厚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指出,鉴于外贸与外资存在固有的内在联系,在疫情期间外资、外贸又面临许多共性的挑战和机遇,因此“稳外贸”与“稳外资”应双轮联动,“两稳”才能取得更佳效果,进而对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和稳预期发挥更大作用。
“外贸与外资曾经相伴相生,如今依然密不可分。”邢厚媛指出,中国对外贸易大规模快速增长始于对外开放,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外贸进出口的贡献率峰值为2006年58.864%,当年外商出口占比为58.183%,外商进口占比高达59.699%。近年来,虽然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外贸进出口第一主力,但外资企业依然占据外贸出口份额的四成,在先进装备出口、现代服务出口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尚需外资企业发挥先导作用。因此,稳外贸必须同时稳外资,在一定意义上,稳外资就是稳外贸。
其次,疫情给“两稳”带来挑战,对症下药方能破解困局。邢厚媛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全球经济低迷、外贸需求不振、国际投资跌宕前行之际,中国经济本身就承受一定的下行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外贸、外资企业普遍面临复工延迟两周以上、员工防护物资尤其是防护口罩和消毒液紧缺、进出口物流迟滞、融资出现困难、订单及时交付难、各类成本增加等困难,多数受访企业反映一季度销售收入、利润同比将会下降。
事实上,疫情发生以来,围绕“稳外贸”和“稳外资”,商务部、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揽子政策举措,全力帮助外贸、外资企业渡过难关。
在邢厚媛看来,各级政府特别是企业所在地管理机构应突出重点,集中解决外贸和外资企业复工迫切需要的员工防护用品供应,对外地返程员工提供必要的便利,除疫情防控物资外对进出口物资优先清关和配送,保障外贸和外资企业出口订单及时交付。她建议,商务主管部门宜协调财税、金融、保险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出口订单质押贷款、出口履约保险或担保、房租水电费减免、调低社保费率、各种税收减免等等。对确因客观因素不能复工的外资和外贸企业,提供“以学代岗”补助、“员工调休”而非带薪休假,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外贸外资企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毋庸置疑,在疫情面前提出的合理政策诉求应该得到重点保障。”她说。
邢厚媛表示,在带来挑战的同时,疫情也催生了新需求、新业态,外贸和外资企业面临新生机。疫情发生以后,对各类防护物资尤其是对高科技产品需求井喷,病毒检测试剂需要更短查验时间、更大量供应;病毒传播途径及其潜在风险隐患排查需要大数据技术更准确、更及时支撑;在线云服务、跨境线上交易、远程办公,成为防控疫情过程中国内外企业和消费者的主流选择,需要更加灵活的、更加丰富、更加安全的云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新科技,使外资和外贸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面临新的生机。抓住这些商机,既需要市场的力量,也需要国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放宽市场准入,提供培训补贴、研发支出税收抵免或奖励,鼓励贸易方式创新,扩大外贸竞争新优势。这样,既稳了外资,又强了外贸。
在她看来,还要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提升管理能力,实现“两稳”目标。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何确保“两稳”也是对高水平驾驭对外开放的倒逼。一是加强外资外贸管理部门参与重大决策的力度。二是对外开放中的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建立与完善。风险灾难面前如何保障外资和外贸稳健发展?既是涉外经济问题,更是社会管理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协同共管,切实做到一手抓风险防控、一手抓开放发展。三是外资、外贸政策要充分协调联动,地方政府外资和外贸要协抓共管。我国对外资普遍实行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给予外资企业的政策基本已适用于外贸企业,反之亦然。因此,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更加注重招商引资和外贸促进之间的协调联动、齐抓共管。
“中国营商环境的大幅改善,无论对外资企业还是对外贸企业都是福音,应体现在企业开工便利、融资条件、履约能力和进出口便利等方面。”她说。
邢厚媛指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做好防控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坚持“稳外贸”和“稳外资”联动实现开放发展,不仅是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全年发展目标的必要之举,更是全面战胜疫情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