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我们根据佛山产业战略发展布局,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共导入毫米波芯片、半导体装备制造等8项高科技产业化项目与佛山洽谈落地方案。”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广东(佛山)研究院再次传来好消息。
依靠自身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大院大所携带着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助力,成为多座城市竞相追逐的目标,佛山也不例外。
近年来,佛山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重点院校合作,财政投入约30亿元支持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平台。“截至目前,佛山全市已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93家,包括省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孵化器等多种运营主体。”佛山市科技局合作交流科副科长郭劲苗说。
这些大院大所与佛山共建的创新载体,秉承着不同功能与特色、各有侧重、互相支撑补充,形成了科技创新的良性生态圈,为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支撑。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科创平台已达93家
“研究院在大板扇出封装领域的技术突破为佛山地区半导体产业带来了强大的集聚效应,目前吸引了20余家国内外企业,其中阿达、名光智能、禾木等企业已经落户佛山高新区。”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下称“广工大研究院”)负责人谈起新近的技术突破,如数家珍。
2013年,广工大研究院正式成立,为佛山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注入了新鲜血液。截至今年年中,广工大研究院已累计引进280多家国内外高端人才,培养了200多个高科技创业团队,孵化183家技术研发型企业,带动新增产值50亿元。
与广工大研究院类似,大院大所与地方协同创新的平台在佛山并不少见。这种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共建的创新载体,以研究院、平台、实验室、园区、孵化器的形态出现,引进创新资源、吸引高端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大院大所已经成为多座城市竞逐的目标。可以说,引进大院大所的质量与数量愈发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因素。
佛山对大院大所的引进工作可以追溯到20年前,近年来更是不断加大引进力度。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佛山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合作,财政投入约30亿元支持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平台。
截至目前,佛山全市已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93家,包括省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孵化器、研究生院等多种运营主体。
大院大所一端连着高校、科研院所,一端连着政府,为中小企业搭建了产学研合作渠道。这些平台为佛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出了重要支撑。
“我们扎根地方,在省科学院的指导下从佛山市各区镇的工业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围绕佛山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通过多渠道开展项目遴选,择优选入技术银行项目库。”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肖仁俊说。
从最初的探索尝试到现在,佛山不断拓展与大院大所对接的合作模式,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逐步形成与大院大所合作较为完善的机制。
三方合力打出组合拳建立平台市场化运行机制
大院大所与地方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至少有3方扮演着重要角色。
院所担当智囊团的角色,主要以科技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企业根据自身需求提出项目或技术要求,并为院所提供物资支持;政府一方面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院所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以政策保障平台有效运行。
平衡好三方并建立良好的平台运行机制并不容易,在近20年与大院大所合作的过程中,佛山逐渐找到了方法。
佛山初步探索与大院大所合作,是在本世纪初期。当时,佛山的中小企业缺少渠道,难以有效对接高校开展合作。为扭转这种局面,佛山市各级政府铆足力量,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50多家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搭建起初步的校企合作渠道,这一阶段被称作窗口时期。
2005年以后,佛山各区、镇牵头开始了专业镇创新中心等多种平台形式的探索,先后建设了华南精密制造研究院、华南家电研究院等。这一时期的平台逐步显露出企业参与投资并提出课题项目的趋势,但局限于服务传统行业的细分领域,服务能力较弱。
为了扩大与高校院所的合作规模,也为了布局新兴产业,佛山于2009年掀起了新一轮较大规模的高校院所合作浪潮。此时,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多个起点高、启动经费投入达数千万元的平台如雨后春笋开始冒尖。
这一时期的平台,在组建时已经明确了其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人才和资源集聚能力更强,服务内容和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平台市场化发展的意识开始萌芽。
平台市场化发展的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部分平台率先引进了市场化管理机制。随后佛山市政府集中优质资源先后建设佛山市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重大平台,直接面向智能制造和机械自动化市场,成立或孵化若干公司对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提高了研究院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和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研究院等一批专注前沿性、基础性技术的院所先后成立,补齐了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力量不足的短板。
合作平台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短时的产业技术问题上,更需要储备技术、固化创新能力。良好平台运行机制能够进一步提升平台创新能力、造血能力,长期支撑产业参与创新,并与产业共同发展。
加速引进步伐让院所产生虹吸效应
推进大院大所与地方协同创新,不仅可以吸引各方创新力量,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更可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等全链条的深度融合,提高地方整体创新水平。
为此,佛山不断加大对大院大所的引进力度并提出今后的目标:累计引进大院大所组建创新载体100家。郭劲苗说,目前佛山已有此类创新载体93家,今年底达成目标势在必得。
细数近年来佛山引进大院大所的变化趋势,从围绕细分产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到聚焦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重大、战略性创新平台,佛山一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模式创新。
一批又一批围绕新兴产业引入的重大科研平台,正作为“引用育留”的重要阵地,对其所在产业领域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成为佛山集聚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抓手。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研究院科技发展部副主任胡磊表示,院校成果正式落地投产后,将培养、带动一批高层次人才在佛山创业、就业。
“我们立足佛山,借助纳米加工平台,建设纳米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广东省、佛山市的半导体器件研发及行业需求企业,打造服务于半导体产业的高水平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胡磊说,这样的平台能够促使创新创业者、半导体企业以轻资产、低门槛的方式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加速成长为科技和产业界的领军者。
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则从佛山市各区镇的工业产业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促成院士项目,这个项目获得了佛山市政府的全面支持。
不久前,院士地理空间无人机自驾系统项目投产暨丹灶镇5G网联无人机智能化城市网格管理项目启动仪式举行,标志着由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院士周成虎主导的佛山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自驾系统项目即将实现量产。
“佛山优渥的政策环境以及无人机自驾系统产品零部件全产业链配套条件,结合我院技术育成孵化支撑能力,最终促成周成虎成立佛山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法定代表人。”肖仁俊说。
这些平台有效推动了产业、科研、教育等不同领域在功能与资源上的协同与集成,为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支撑。
随着大院大所不断落地,佛山将对已建并运作良好的平台进一步拓展合作内容。同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校地共建协同创新的平台。
这座制造业大市的科技创新路,越走越宽。